我校已故教师王辅世、应玉兰夫妇的家属向学校捐赠“中国民族服饰人偶”
11月4日上午,王辅世、应玉兰“中国民族服饰人偶”捐赠仪式在昌林路校区图书馆三楼会议室举行。我校舞美系已故教师王辅世、应玉兰夫妇的儿子王应捷、儿媳林青芝、校党委副书记胡敏、校原党委书记戴平和有关部门负责人、教师代表及学生代表出席。会议由档案室李莉老师主持。
王辅世、应玉兰夫妇均为我校舞美系退休教师,是著名舞台化妆专家,在特型人物化妆等方面经验丰富,是毛泽东特型的主要化妆师。本次捐赠的“中国民族服饰人偶”是王辅世、应玉兰夫妇当年在编撰大型画册《中国民族服饰》的过程中,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实地考察,以民族服饰为题材制作了一批少数民族微型蜡像人偶。
捐赠仪式上,校党委副书记胡敏代表学校对王辅世、应玉兰夫妇的儿子、儿媳表示了最诚挚的感谢。胡书记回想起当年自己在主持院志编制工作的时候,就已经从文字上了解到两位老教师制作人偶的故事,那时心中充满了好奇。今日见到实物,觉得每一件都精雕细琢、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她认为这批人偶是一份承载着艺术生命和教育情怀的艺术珍品,每一处细节都体现了心细如发的专业精神、工匠精神。民族服饰生动地展现了我国各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承载着两位老教师对民族文化的深情守望。
胡书记讲到党的艺术教育方针要求艺术要扎根于人民,要为人民服务。两位老教师身体力行把民族文化融入艺术创作,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典范。这是一份鲜活的课程思政教材,可以让我们的学生在触摸传统记忆当中,感受中华民族文化、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胡书记当场叮嘱有关部门同志妥善地珍藏好这些藏品,同时也是要积极地规划专题展示空间安排好作品展出。随后,胡书记向家属颁发捐赠证书并赠送纪念礼物。
接下来进入交流发言阶段,学校原党委书记戴平老师深情地说到看到这些人偶实物,就好像又看到了应老师,王老师两人,一个在做模子,另一个在那里一针一线缝衣服的情景。今朝睹物思人,物是人已非,难过得眼泪都要流下来。戴老师回忆当年王辅世老师去世的时候,她亲自撰写了悼词,悼词中有一句话“春蚕到死丝不尽”。她当时将“春蚕到死丝方尽”改成“丝不尽”用意就是指王辅世老师为中华各民族传统服饰的传承耗尽了一生心血,而王老师所做的一切日后必将有后人传承下去。她还讲述了当年两位老师历尽千辛万苦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实地调研才能制作出与这些各民族风土人情相符的人偶,两位老教师的研究也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空白。戴老师感慨地说到今天的捐赠也是为这些人偶找到了最好的归宿。相信我们学校一定会保护好、使用好这批人偶,在教学、科研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也会将两位老教师的人格力量和精神向年青学子进行广泛宣传。
舞美系教师代表石磊老师随后发言,她先为大家诵读了范从博老师对应老师的怀念文章,然后和校档案室顾问范和生、舞美系资深教员龚志英两位老师一同回忆了当年与王辅世、应玉兰两位老教师在工作生活中接触的点点滴滴,缅怀了他们为教育、为艺术的无私奉献精神。
在场的校统战部副部长叶秀静老师深有感触地说道:看到这么逼真的人偶,从心里体会到一种精神,那就是教育家的精神。两位老教师以民族服饰为主题进行创作,增进了各民族文化交流,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华56个民族大团结。
离退休党委副书记、离退休部门负责人徐军老师接着说道:离退休老同志是学校的宝藏,我们部门要进一步做好老同志的服务工作。同时,和兄弟部门协作好,为老同志搭建好平台,发挥好“五老”作用,助力学校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
档案室李莉老师在发言中说到档案是历史的馈赠,更是责任的传递。在校档案室的专业保护与管理下,这些珍贵的资料将得到妥善的保存。并通过展览、研究、数字化传播等多种形式,让更多人了解历史、感受文化的力量。
整个仪式现场情谊融融。捐赠人王应捷先生动情地说他今天来到学校听了老师们的谈话,回想起父母的往事,就像回到了父母在世时的家中。他向原校党委书记戴平老师说了一句“戴阿姨,我小时候您常抱我”,戴平老师微笑地说“是啊”,这时现场的气氛推向了高潮。王先生表示他回美国后,会将剩余的人偶陆续运回国内,并连同王辅世、应玉兰两位老人当年的创作绘图手稿一并捐赠给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