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部门动态

“石”“木”无情人有情

— —细听老同志讲述一石一木背后的故事



引言

2023125日下午,在综合楼前的草坪上,一位耄耋老人自备工具、座椅,正专注地在为地上的一块石刻《蕴翠吐紫》描着红……

这是学校原老干部工作办公室主任(正处)区景云老师,退休后区老师跟随女儿在日本生活,他每年回国都会返回学校来完成描红这件工作。这次由于全球新冠疫情的耽搁,时隔将近四年没有回国,但他心中始终牵挂和惦记着为石刻描红这件事,想着经过风吹日晒,石刻的红色应该早已褪去。于是区老师将这件事作为他此次回国一项必须要完成的重要工作。

望着区老师坐在风中专注描摹的身影,听区老师回忆当年的故事,也从其他同事那里听闻这是区老师坚持了多年的举动。望着校园里那一棵棵树木、一块块石刻,见证学校发展变化的同时,其自身也蕴含承载着上戏曾经的点滴故事。上戏老同志们以校为家、爱校如家,他们对上戏的爱、对学校的情感已融入在这点点滴滴之中,深深感染着我们。

一树一石原本无情,但承载着上戏故事的这一树一石却透露着温情,饱含着特有的人文情怀。为了让这份温情、这份家园精神和上戏故事传承下去,我们离退休工作处特地邀请区景云老师为我们讲述他们与校园红楼前的那棵香樟树、综合楼前的那几棵紫玉兰树,还有石刻《蕴翠吐紫》《百年树人》的故事:


《关于石刻<蕴翠吐紫><百年树人>的纪实与感想》

(作者:区景云)

红楼北面香樟树的故事

1996年春,校园巡察时偶见我院图书馆西墙角石缝里竞长出约80厘米高的一棵幼树苗,翠嫩诱人,它不顾石缝里缺土,多是砂子水泥,难以生存,却逆势而上,崛起拥抱雨露阳光,倔强的品格引起了我的敬佩与关注。

事后请教了同仁汪伟章先生,初步认为是一棵香樟树幼苗,又进一步地咨询了静安区绿化办农艺师,确认这是一棵香樟幼苗。

我时时关注这棵青绿幼苗,历经春夏秋冬非但不枯不萎且绿叶亮丽,为此颇生爱意,不忍让它受委屈,便有意为它在校园寻觅适宜的环境。于是相中红楼北侧消防泵机房边茂密壮盛的腊梅树旁的一块绿地。正逢于德先、糜曾两位师兄和我已临近退休离校,三人一合计决定将此樟树移植至此。

19609月我们入学时,因为我院首届表演系藏族班因特殊原因延期毕业,推迟一学期离校。又遇上我们60级表演系史无前例地扩招为90名学生的大班(俗称“大肚子班”)。一时宿舍紧缺,学校决定将小洋楼玻璃房一大间腾出来,临时用作表60(乙)班的宿舍。于是,一年级第一学期的我们每日开门见景,走出玻璃房,在绿草地里享受沁人心脾的空气,陈忠老师主教我们戏曲形体的“虎跳”(侧手翻)、飞腿动作,在这片草地上连续来上十来个“虎跳”、七八个飞腿都很舒展、舒服……。我们三个师兄弟一眼就相中了这个选点,颇让我们永久怀念当年这此情此景。某日,我们小心翼翼地请出了这棵幼树,移栽到现址。

德先师兄退休之后,每日清晨会来操场独自投篮200次,大汗淋漓结束后,时时会放松散步到幼树前观察幼树的成长情况,常会告诉我又长高了。然后帮助我们接待来老干部活动室的我们的老师——我们尊敬的离休老干部。可惜这位令我们尊敬的大哥太早地先逝了。

从此,这棵幼树凭借着华山路630号大院里这块宝地,每年腊月里吸吮着“邻居”腊梅花(优良品种园瓣腊梅)特有的“香而不妖”的淡雅清香,茁壮成长。

综合楼南面那五棵紫玉兰和石刻《蕴翠吐紫》的故事

某日,我到上海市教委(当年在愚园路,市西中学隔壁)老干部工作处开会。穿行走过小径时见到一块醒目石刻《蕴翠吐紫》,顿时令我眼目一新,浮想联翩。戴平老师(我1960年入学时的团委书记,时任学院党委书记)时时提示我们重视“教书育人”“传道、解惑、授业”。这《蕴翠吐紫》四个大字,正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两句醒言所倡导作为一名教师、一名教育工作者应具备的精神体现。

教委作为市级教育主管部门,以这样的醒言益言来启导教育工作者,我以为寓意很明确:我们作为一名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基本责任,就是要诚心诚意当好园丁,勤奋育苗,护翠养绿,防虫、防害,精心耐心传道授教,用专业知识蕴养学识才能培养出各式各样的超群精英和“明星”。

我当即很自然地联想到离休老干部、表演系教师盖洪信老师无偿赠送我们五棵紫玉兰树(约2018年)。我决定自费雇了货运车运回学校,种植于校园,与全校师生共享。

那五棵幼树,每年早春总是红得发紫,开得象一只只斟满了紫红色葡萄酒的大大透明酒杯挂满树梢。引发我连连想象:每年红得发紫的新星、精英粉墨登场,星光频闪、光辉灿烂。此刻长年累月,默默无闻辛勤耕耘劳作的“园丁们”,正几十年如一日、周而复始、倾尽全力、想方设法地改进并丰富教案和教学方法,更深更好更有效地培育着一代又一代的新星、精英。

市教委选置的这件石刻太有寓意,立刻给我以启发:制作一块同样的石刻,置于五棵紫玉兰树下,以表示我们五名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初心。

为了这一愿望,我不惜动用我叔叔多年来精刻金属件的凿具。这块粗犷结实、质地坚硬的顽石,用坏了我好几把平时舍不得用的微小型凿具。这是我平生第一件石刻习作,极不像样,只好将就一下,谨表心意。

有了其一的尝试,必有其二。其二就是后来那块《百年树人》的石刻……

红楼北面石刻《百年树人》的缘起

2003年初,我们64届表演系尚健在的老同学聚会,有同学提议捐赠一件礼物给母校留作纪念,当场得到全体老同学的赞同和支持。大家纷纷提出各种方案,众口不一,但都因各种原因难以操作。我与德先、糜曾师兄商议:与其三人同乐,不如64届表演系全体师兄弟姐妹众人一起同乐,大家共同照护这棵香樟。得到两位师兄同意后,即正式宣布这一方案,在场的同学众口齐赞,一致拥护。又有老同学提议:加制一块石碑,明示由“表演系64届全体”捐赠留念。于是又现一个新问题:选石材。有一点排场和样子的当时都要到外地去订制。石材凿刻加工,运输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我想前已有凿刻《蕴翠吐紫》的教训和经验,应以简朴实在为好。便大胆自告奋勇,“一竿子到底”,选材、凿刻、修饰全程由我承担完成。得师兄弟姐妹支持,一致赞同。

我即与德先、糜曾两位师兄一起在校园寻觅近十年来学院多次装修改造施工后的剩余闲置大块石材,请我院餐厅几位身强力壮的师傅和我一起拉、扛、抬、搬移至香樟树下到位。又购置了20厘米长的尖头、扁平头钢凿各一把,用了将近一周的时间完成凿刻。全班师兄弟姐妹委托在校工作的德先、糜曾师兄和我时时照应关心这棵樟树。这棵樟树也承载着大家对母校的寄托和感谢茁壮成长着,如今它的最高树梢已平齐红楼第三层顶板(约12米高)。每年回上海一次我都要将这两块石刻漆描一次。

2023年是我们正式种植纪念树二十周年。今年12月初得学校同仁们的帮助,我又特别购置了耐用、色艳的现代水性涂料来完成这项工作。精心描绘过程中多次让我想起当年朱端钧老教务长的引导启发之言:对重点戏的关键重要节点要“泼墨堆金”地更加用心细作。让我加深了“细节决定成败”的道理无所不在。


离退休工作处

202312


[返回]